欢迎访问w88优德·(中国)-ios/安卓/手机版app下载
江汉关是位于中国湖北省武汉市的一座古代关隘,它是长江与汉水交汇处的重要地点
江汉关曾是古代交通要道,连接北方和南方,也是历史上军事、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
它的建造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经历了多次改建和重修
江汉关地区风景秀丽,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黄鹤楼和古琴台等
如今,江汉关已成为武汉市的一个重要旅游景点,吸引着众多游客和历史爱好者
武汉江汉关大楼(江汉关博物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江汉关大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汉口沿江大道与江汉路交汇处。汉口开埠以后,清政府于1862年在汉口设立海关,名江汉关。现存江汉关大楼落成于1924年。
大楼总高40米,占地面积1,499平方米,建筑面积4,009平方米。大楼由主楼和钟楼两部分组成,塔式钟楼位于楼顶。主楼、钟楼均为四层。楼的外观造型仿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结合英国钟楼式样,四周立柱,外墙、柱全部用大件花岗岩构造,石作精细。楼顶钟楼四面装有直径4米的时钟,按时奏乐,声传三镇。为汉口的标志建筑。
江汉关大楼既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见证,又是武汉近代建筑的一大标志,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
江汉关:位于汉口沿江大道江汉路口,1924年落成。占地1400平方米,高约40米,钟楼顶端高出地面83.8米。是一座具有希腊古典式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的建筑物,江汉关大楼四周的建筑物均较它低得多,故特别引人瞩目,既庄重且典雅。
自刘亦农17岁进亨达利钟表公司到现在已整40年,修过的名钟名表不计其数。不过最让他自豪也是时间修得最长的一个钟却不属于任何人——江汉关楼顶上走了87年的大钟。40年来,刘亦农每天听着大钟敲着那首熟悉的《威斯敏斯特教堂曲》上下班,无数次登上钟楼,透过窗口看到这个城市的巨变。
江汉关建成于1924年,数十年来与水塔并称武汉最高建筑。楼顶的大钟是专门从英国订制的,当时有能力安装调试这口大钟的只有亨达利钟表行。从此,亨达利就成了江汉关大钟的“御用”维护人。亨达利为此成立了一个护钟组,历年来共有四位组长,人称“护钟人”,刘亦农就是第四代护钟人。
1987年,市政府决定对江汉关大楼进行大修,亨达利负责大钟的修复。刘亦农的护钟组将整个钟全部拆成了零件运回亨达利,整整修了一年。
“那时候江汉关大钟可比现在重要多了,武汉人刚开始追求‘三转一响’(手表、缝纫机、自行车加收音机),老百姓每天都是靠它上下班对钟表的。”刘亦农笑称,当年许多武汉人有个习惯性动作,一听到江汉关的钟声,就会抬起手腕看看手表准不准,“那时,武汉高楼少,汽车也少,城市很安静,顺风的时候,钟楼报时钟声能传到青山那边去呢。”
进入90年代,人们开始从电视里对时,江汉关大钟那悠扬的声音逐渐淹没在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的高楼里。
2000年时,武汉市发起“让城市亮起来”工程,江汉关作为这座城市的地标进行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次大修,刘亦农再次肩负改造大钟重任。“这次大修后,江汉关大钟可以说除了样子没变外,里面的东西全被换了。”换了石英机芯,误差率提高到十万年误差一秒,还装了GPS,自动跟踪格林尼治时间,每52秒校正一次时间。
大钟变了,钟楼下的城市也在巨变。江汉路早已经是步行街,刘亦农去修钟只能弃自行车改步行前往,但这让他有时间细细观赏一下这走了40年的老街发生了哪些变化。
今年初,江汉关下的老旧房屋已全部拆迁,和记黄埔计划投资20多亿改造这片上百年的老城区,不久的将来,这里将是一片50多层的新商业中心,87岁的江汉关也将随之翻开新的历史篇章。
地址:武汉市江岸区沿江大道95号(沿江大道与江汉路交汇处)
类型:历史建筑
游玩时间:建议10-30分钟
官方网站:http://www.jhgmuseum.com/
开放时间:
9:00-17:00;周一闭馆(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
门票信息:
免费开放。凭有效证件免费参观。
没区别
武汉关的前身是建于清咸丰年间的江汉关
经过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还嫌自己捞的好处不够多,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于是开着炮舰耀武扬威,沿着中国的海岸线从南向北打到了天津,把大炮对准了岸上的大清国
并扬言要打到北京,打到紫禁城里去
这下可把咸丰皇帝吓坏了,为求退兵保皇位,立马进入谈判程序
于是便有了中国历史上的“天津条约”
江汉区
根据湖北省人名政府可知,江汉关大楼是属于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位于武汉市汉口沿江大道与江汉路交会处,由英资思九生洋行设计,上海魏清记营造厂承建
汉口属于武汉的老城区,有着许多武汉的老建筑,也是武汉曾经租界的所在地。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汉口有哪些值得一去的旅游景点。
一.江汉关
江汉关大楼无论从外观还是建筑质量,都堪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它是中国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也是中国从闭关走向开放的载体。它不仅是汉口开埠的见证人,还是武汉沧桑历史的纪念碑,更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
二.佳丽广场
位于武汉市商业中心地带中山大道江汉路,是一座集购物、办公、金融、餐饮、娱乐等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建筑,是武汉市的标志性建筑。
1997年7月28日,佳丽广场主体结构完工。251.44米高度,使其成为当时武汉第一高楼。据了解,佳丽广场占地面积达1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31万平方米,总耗资15亿元人民币。
三.汉口江滩
汉口江滩位于长江武汉市区西北岸,面积160万平方米,与沿江大道景观相邻,与龙王庙景点相连,与江汉路步行街相接,与黄鹤楼景区相望,与长江百舸争流相映,构成武汉市中心区独具魅力的景观中心。
四.江汉路步行街
江汉路位于汉口中心地带,南起沿江大道,贯通中山大道、京汉大道,北至解放大道,全长1600米。宽度为10至25米,是武汉著名的百年商业老街。除了老建筑,江汉路步行街上的铜像也是一大特色。包括百年老店精益眼镜的验光老人,武汉美食热干面的捞面师傅,夏日休闲的象棋对弈者等。
江汉关博物馆位于武汉关附近,是清末西方殖民者留下的产物。1922年正式建成,到现在已经有96年的历史了。它已经成为武汉的标志性建筑。下面就来看看江汉关博物馆。
96岁的江汉关大楼结束了武汉海关办公楼的使命。三年后改建为江汉关博物馆,于2015年12月28日开馆。
12月30日下午3点,随着阔别15年的江汉关雄壮悠扬的铜钟敲响,参观完馆藏文物的我们走出江汉关博物馆大楼,心中感慨良多。
1862年,江汉关;1924年1月,江汉关大楼落成。江汉关大楼作为武汉的标志性建筑,见证了武汉近百年的巨大变化,是武汉现代化的重要历史见证。
我们参观了博物馆的基本展示:
江汉平原——年武汉城市近代化历程及相关修复与展示。
展览基本分为3个单元:
汉口——开埠,武汉城市现代化的开始,艰辛的历程,武汉城市现代化的曲折探索,武汉城市现代化的发展与腾飞。
本文以江汉500余件界碑、银锭等文物为基础,综合运用照片、图版、表格、油画、场景还原、三维成像等表现手段,展现了武汉开埠通商后迅速崛起的历史,真实还原了武汉由封建内陆城镇向现代工商业城市转变的曲折历程,开启了城市的现代化进程。
通过观看展览,我们了解到一部武汉商贸史与江汉关息息相关。汉口开埠,设立海关,商贸发展,经济繁荣,使武汉成为现代化大都市,华中地区的贸易集散地,对外贸易的重要门户。武汉江汉海关对促进对外贸易和城市经济外向发展的贡献仅次于上海的江海关,位居第二。通过江汉关的历史,展现了武汉近代以来的屈辱历史和新时代的辉煌成就。
展品准确、生动、逼真,贴近市民,接地气。江汉关博物馆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文物建筑中展示文物,无疑加深了我国市民对城市历史的认知和热爱。对我们这些收票人来说,有一张票也很重要。江汉关博物馆目前没有门票。
汉口姜妍路95号有一座老建筑,占地1499平方米,建筑面积4359平方米。它就是江汉关,历经岁月和风雨,在长江边巍然屹立了近百年。
很难说这座长江边的老房子对武汉人的影响有多深。只记得每次路过,二楼厚厚的棕色大门总会吸引人推开一探究竟,仿佛那些被锁起来的旧时光都能找回来。
也许真的是时候了,岁月让我们猝不及防。近百年后,这栋老房子正式变身博物馆,免费向公众开放。旧时光的回忆刚刚被打开。
历经沧桑,巍然屹立在长江边。
时间仿佛回到了百年前的大汉口。1858年,《天津条约》签订,汉口成为新增的对外贸易口岸之一。1861年汉口开埠,1862年江汉关正式成立。
起初,江汉关设在汉口江街。19世纪末,随着武汉近代商业和航运业的繁荣,江汉关的业务迅速增长。原来的海关办公楼太窄太简陋,用不上,所以需要新建一座海关大楼。1922年,江汉关选现址正式建楼。
(1932年英国军舰拍摄的汉口江汉关照片)
当时汉口租界,洋行居多,建筑多为欧式。因此,江汉关大楼的建筑设计也是最具英国古典主义的欧式风格。它是由新浦生设计的,他是
江汉关的形制建筑是水平铺设大条花岗岩,外墙用花岗岩装饰。墙壁、山花、窗棂、大门入口都经过艺术造型处理。
整个建筑外观坚固典雅,很有感染力。四楼镌刻著名书法家、原湖北省教育厅厅长宗彝题写的渭北“江汉关”匾额。
江汉关建筑的每一处都彰显着这座建筑的独特存在。在江汉关博物馆馆长眼里,这座建筑不仅承载着这座城市的荣辱兴衰,也见证着这座城市的人们成长奋进。
“这是镇馆无可争议的宝藏,也是这座城市最不可替代的地标。”
听了几十年的钟声,依然如故。
(江汉关钟楼)
如同武汉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江汉关情结,伴随着江汉关的钟声一起成长,成为几代江城人的集体记忆。
江汉钟楼建在楼顶,高约23.1米,四面钟楼层层叠叠。这是典型的英国古典建筑风格。
除了把钟放在钟楼里,它还充当灯塔和了望台。钟楼共分五层:一层是大钟摆室,二层是机房,三层是控制室,四层是大钟钟点室,五层是铜钟室。房间里挂着大小不一、大小不一的铜钟。
(江汉关塔铃)
历经沧桑的钟楼里的钟楼,已经到了暮年。今年91岁了。
1923年,美国著名的拉马斯公司制造了塔钟的主要机芯,由亨达利手表和汉口大卫手表安装。一年后,塔钟正式投入运行,敲钟的编钟和英国的大本钟一样,使用威斯敏斯特编钟。
一年又一年,守时的声音伴随着一代又一代武汉人成长。不知道大家还有没有印象。2000年9月,由于主机部分部件磨损严重,运行了76年的机械塔钟“退役”。电子钟代替了铜钟敲钟,石英钟机芯代替了机械塔钟的主机。
现在,江汉关博物馆又对钟楼进行了修复。丰富悠扬的《威斯敏斯特》音乐和警钟响彻武汉三镇。采用电脑控制,原锤准时击打原铜钟。“原汁原味”的感觉,或许也成全了一代老武汉人的夙愿。
镇上之宝,银锭和见证税。
(江汉关博物馆馆藏关银鼎)
抛开价值连城的江汉关楼不谈,博物馆的藏品也不容小觑。江汉关博物馆3年来从国内外征集到的3000多件各级各类文物,反映了武汉近代风俗、租界历史和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涵盖了金器、瓷器、木制品、纸制品等多个门类。
其中,最著名的镇馆之宝是银锭。海关的银锭一直都很稀缺。目前我国近代海关银锭主要有江口海关、岳口海关、江汉海关等不同种类。与钟相关的银锭更是凤毛麟角。
这三枚银锭重约1800克,呈马蹄形,刻有“江汉关”字样。铸造工匠罗志和王嵩的名字甚至还留在同治和光绪二十四年前的两件上。
从邮票上可以看出,是银号“友成号”铸造的。还有“谢承诺”不同时期受江汉海关委托。
据说,江汉关把收缴的银子变成银锭上缴国库,名义上归清政府,实际上多用于赔款。它是无价的,或许它只是一件见证了晚清政府丧权辱国的历史实物。
触摸民国风情进行历史还原
(江汉关博物馆还原民国风情场景)
江汉博物馆最精彩的展示是对晚清海关场景的还原
“如果观众想知道清末民初的人是怎么报关的?我还是建议你看一下我们的幻影成像。”
周静说。只需触摸显示屏,幻影图像直接展现江汉关员的日常工作。验货-填报关单-验货-填税单-缴税,一气呵成。
无论是钟楼还是银锭,江汉关博物馆里的一切就像打开了历史的潘多拉魔盒,让清末民初的大汉口触手可及。
或许,就像15年后的老铜钟的敲响勾起了老武汉人的回忆,我想这座老宅将永远袖手旁观长江,伴随着滚滚长江水,见证这座城市的无限飞扬,因为这是整个城市的江汉关情结。